标签:
名胜
古迹
建筑
云起楼之下、二泉之北的竹炉山房,原是惠山寺的弥陀殿。因明初诗僧普真竹炉煮茶的逸事,明万历年间改成现名。乾隆南巡时,曾在这里品尝二泉水,并仿制竹茶炉,携往北京,现此炉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竹炉山房曾毁于咸丰、同治年间,现在的房子是光绪年间重建的,有门厅三间。前有平台、廊檐,两旁置盘陀石,悬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门厅之后,隔着点缀了湖石、花木的精雅内庭,是一座面南的主建筑“雨秋堂”。堂名取自王绂诗意:“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中堂有精致的木雕云龙花纹落地罩。壁间嵌王绂的《晴雨竹图》、乾隆题诗的《竹炉煮茶图》以及明清诗篇题记石刻38块。两旁取明朝秦夔诗句新制楹联:“冰雪清姿,岂受淄尘点污;岁寒贞节,何妨劫火焚烧。”中楹悬乾隆手迹“顿还旧观”匾,令人睹物生情,遐思万千。 竹 炉 山 房 从大同殿过去,或从天下第二泉拾级而上,就是竹炉山房。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来一根竹子,截为三,搭成竹 炉,上架钵盂,用以煮茶,招待朱元璋。 竹炉山房源出于竹炉煮茶的轶事:明代无锡的著名画家王绂,患目 疾,正在听松庵秋涛轩静养,为性海请湖州竹工所制的竹炉画有《竹炉 煮茶图》,并由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 现在的竹炉山房,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前有平台、廊檐,头门的 两旁置盘陀石。内有敞厅三间,进深四架,硬山式,卷棚轩廊,结构精 巧。正中悬“竹炉山房”匾额,1979年由李苦禅书。两旁柱上一联: 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 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 竹炉山房后有主要厅室“雨秋堂”,光绪末年改建。堂名来自王绂 的“气蒸阳羡三春雨,声滞湘江两岸秋”的诗句。雨秋堂一额,是张辛 稼书于1980年。中堂有精致的三架楠木落地飞罩,镂雕双龙戏珠图案, 尤为名贵。堂中壁上嵌有王绂的《晴雨竹》、乾隆题诗的《竹炉煮茶 图》,以及清明诗篇题记石刻38块。还有乾隆手书的“顿还旧观”匾。 两旁新制一联: 冰雪清姿,岂受缁尘点污; 岁寒贞节,何妨劫火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