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纪实 |
|
|
|
|
|
|
|
|
诙谐逗趣双咬鹅
|
|
摄影:澄海阿舅
于 2006-11-29 08:43 上传
|
浏览:399
评论:5
评分:
(9)
|
|
双咬鹅舞是潮汕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潮汕地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平原地琏,水草茂盛,故此盛产家禽,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畜养,其中尤以澄海狮头鹅最为著名。“双咬鹅舞”便是在此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制作道具时,首先必须制作一个象形驱壳。先用竹、藤作骨架,驱壳一般要比活鹅大数倍以上,身长2米多,高2米,头连颈高1米多。为使造型逼真,制作艺人先用活鹅拍摄站立伸颈姿态的侧身照片,再把冲洗出来的底片用幻灯机投射出放大的鹅影。然后请已选定的舞蹈演员测量比例,以保证舞鹅演员与鹅壳相宜适体。最后才将鹅影的轮廓勾勒下来,按轮廓尺寸扎制鹅壳。壳子扎好后,裹以白绒布,涂上色彩,维妙维肖。
表演时,每只鹅壳套进舞蹈演员3人,身上衣着颜色不拘,以紧缩为宜。足着布鞋,鞋面铺上两片制作成鹅脚趾的象形布,小腿再裹上鹅脚象形布套,头和翅膀能活动自如,舞起来栩栩如生。
舞技设计者按表演程序设计出各种舞蹈动作,没有严格的程式,一般要求动作从简单到繁、节奏要弛张得当,疾徐有致。全过程约30分钟,并以鹅的咬斗为高潮。演牧童的衣饰配搭不拘一格,胸腹间缠一肚兜,脚穿草鞋,手执长笛,头上戴一个变形夸张的孩童头壳,脸部造型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双咬鹅舞登场演员共3人,另有两个舞鹅副手作后备,以便轮换。舞蹈伴奏必须配备潮州大锣鼓,主要管弦乐器要配大唢呐、小唢呐、笛子,其它乐器不拘。
双咬鹅舞所表演的内容质朴自然,乡土味浓,富有生活气息。将牧童出牧到归牧的全过程都维妙维肖地表演出来。先是阵热烈的潮州锣鼓声为先导,接着奏起欢愉轻快的潮州管弦乐《画眉跳架》。这时,两只特大型“狮头鹅”站在乐队前面,表示被圈在栏里。紧跟着牧童出场,先伸伸懒腰,揉揉惺松睡眼,表示刚刚起床。手里执着一根笛子当牧竿,有的还带上一把破扇子。然后,放鹅出栏,两只鹅一出栏,立即欢快展翅蹦跳,牧童左赶右拦,花了好大劲才使鹅安静下来,乖乖地走到“池塘”里沐浴游水。这时,两头鹅做出许多模仿鹅在水中的动作,曲颈,展翅,或蹲或立,尽情嬉戏。又登岸咬虱子,整理羽毛,整理完后便吃草觅食。这过程,牧童在一旁自得其乐,摆着破扇晃晃摆摆逗观众笑。好谑者摸摸这个观众的头,揪揪那个观众的耳,同观众打闹。观众在一旁嘻嘻哈哈:“喂,大头弟,过来。”牧童偏偏破扇一摇,扭着屁股走开,又引得观众发笑。突然,两头鹅为争食咬斗起来,各不相让,这边进三步,那边退三步;这边扑扑翅膀,那边死死咬紧。双鹅相咬时,乐群众基队转奏《双咬鹅》乐曲。与表演和谐配合,更咬得不可开交。牧童急了,连忙用笛子试图将它们分开。但这两头鹅斗得性起,哪里肯听“牧童气得直跺脚、抹眼泪,都无济于事。最后一咬牙,狠狠一挑,才把两头鹅分开。开始,这两头鹅还不死心,这一头横眼冷对,那一头扑翅示威,大有再比一场的决心。牧童好说歹说,才将两头鹅劝得收翅回归。于是,牧童拿出牧笛,横吹笛子,蹦蹦跳跳随在鹅后面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