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
这是一条绵延万里的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诞生了中国
近代一座年轻的城市。
这就是中东铁路。
1896年5月19日,当李鸿章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中俄密约》
中,划出中东铁路的路线时,或许没有想到,在这条铁路的枢纽总站旁,会出现一座现
代化的城市,历史把哈尔滨定在中东铁路丁字形的交叉点上。
冰城石街(上)
哈尔滨
中央大街
1898-1928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鱼场。原来只是松花江边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
1896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E.E.阿涅尔特,率领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悄悄
地进行了非法的地质考察,历时3年。
1898年4月23日,沙俄中东铁路局工程师施特洛夫斯基,率领先遣队抵达哈尔滨的香
坊田家烧锅, 并以8000两银子买下了这个地方,作为中东铁路局的锚地。这便是今天哈
尔滨的城址。中东铁路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生命线。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付总工程依格纳齐乌斯,率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
员,从海参崴乘“海兰泡”号抵达哈尔滨松花江畔。他们是哈尔滨最早的规划设计者,
怀揣着俄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走下海兰泡号。
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依据哈尔滨北临松花江,南
靠马家沟的地势环境,规划布置街道。
1900年,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办公地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开始
对南岗进行规划建设。他的这次迁移,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坐标。首先,在全市最高点
的南岗中心广场,建起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这是典型的西方市政布局。然后以
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西北和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型道路,并在街道两旁建设
了一批办公、住宅和服务网点等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俄式风格的行政办公区和商业建
筑群。
随着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中国劳工,开始大量涌入哈
尔滨。这里原来是沿江地段的古河道,净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
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
人。至1900年即形成了这条“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这便是今天中央大街
的雏形。
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商行及住宅。随着铁路的延伸,充满异域
的欧陆建筑渐渐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中国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俄国、
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商人。他们纷纷在这里设立了一家家洋行商号,修建了一座座风格
各异的欧式建筑。中国大街逐渐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随着街道两旁欧陆风情的渐渐清晰,中国大街的中国格调已荡然无存。1928年7月,
中国大街改换街牌,更名为中央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