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艺复兴建筑
历史保护建筑
中山路--红军街
原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专题】百年哈尔滨
http://www.northeast.cn
在红军街69号有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这就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这座古典复兴形式的建筑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平面简单,造型简洁。在2004年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大火后,如今这座建筑已被闲置,只剩二楼的一家无名旅社还在惨淡经营。记者从楼后看到,沿着楼体堆满了旧木板、破桌椅等杂物,墙面上电线、电话线等纠缠错结,火患重重。因缺少维护,楼体破坏严重,一楼的高大的落地窗已被烧毁,厚重的窗框已无处寻,大火殃及二楼的窗户、墙面与阳台的铁艺均被损毁。楼外面的几根直径有20厘米左右的铸铁排水管,却久经岁月与灾难的洗礼,依然结实厚重,给人以挺拔秀丽的工业时代感。
据了解,目前哈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已“英国领事馆”列入改造计划,准备对其进行修复。
据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武国庆介绍,不仅外部造型宏伟,此楼内部设计别具匠心,楼外四面有门,楼内则有明有暗,房间大小项链,有些房间内外还有暗道可互通。据传该地下室可直通哈尔滨火车站,陌生人进入楼内就婉若进入迷宫,进难,出更难。
英国是个老牌的殖民国家,用鸦片与炮船打开中国沿海大门,继而将纺织品倾销到大半个中国。据记载,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1914年4月30日,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规定,中东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和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在以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
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除垄断哈尔滨的保险业外,英国当时在哈开有30多家商社,主要从事农牧产品的经营活动。英商马前等人投巨资筹建的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畜禽产品加出口业务。其当年位于道外八区英国街1号的加工厂为现在的哈尔滨肉联厂,罐头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现在,在这栋建筑周围已有数座高楼大厦,它也失去了当年的宏伟气势,如今人们感慨当年蓝黄米字旗帜飘扬的同时,对这栋欧式保护建筑周围崛起的“水泥森林”,也难免有遗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