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保护建筑
欧洲风格
中央大街
折中主义风格
能够说明哈尔滨有文化的,莫过于音乐了。这里有着一个著名的紫丁香音乐厅,位于中央大街,原名哈尔滨音乐厅,始建于1926年,隶属于哈尔滨歌剧院。
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歌剧院绝对属于稀有动物。并且,这个歌剧院的确演出过许多名副其实的歌剧比如,《茶花女》、《货郎与小姐》,创作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等20余部大型歌剧、音乐剧。
在歌剧之外,哈尔滨还有每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节“,截止至2001年,已经举办了28届。而在哈尔滨的市民中,学音乐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必修课,有钱的学钢琴,没钱的弄把笛子也行。根据新华社2000年的报道:目前,哈尔滨市民家中拥有钢琴达2万台左右——这个数字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在音乐方面,哈尔滨人的态度也是暧昧的。一方面,哈尔滨的音乐来源于外国侨民,确切地说,来源于犹太人。另一方面,哈尔滨人在音乐方面的态度以及行为。
音乐作为外来侨民留下的遗产,哈尔滨当之无愧地接收下来——如同对待教堂。另一方面,音乐还带有实用主义的性质。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城市市民从阶级成分而言大多是受苦受难的工人阶级(在解放前,哈尔滨的市民结构一直分成侨民和中国人两个阶层),然而,他们都知道,音乐是身份的象征,意味着可以超越阶级局限,跨进另一阶层,学音乐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同时,哈尔滨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有的音乐来者不拒,从歌剧到摇滚到流行,从美声到民族到通俗,所有的音乐演出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包括诗歌朗诵会)。
哈尔滨音乐来源于犹太人。 哈尔滨曾经是近代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1894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迁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去世,犹太人在哈尔滨共生活了91年,人口最多时达2.5万人,在此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秋林公司商场的老板—秋林、马迭尔宾馆的老板—约翰.加思普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期间,曾有大批犹太艺术家到哈尔滨演出,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海斐茨、斯特恩等。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格.斯.特拉赫腾伯格曾长期担任哈尔滨交响乐协会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指导。《乌苏里船歌》作曲者之一汪云才就出自特拉赫腾伯格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