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作品   > 建筑
 
 
  胡愈之故居 摄影 叶韵
 
© 叶韵. 版权所有.

胡愈之故居

 
纠错/违规及不良内容举报
摄影:叶韵 查看 叶韵 的作品集
于 2007-05-06 19:04 上传
浏览:549
评论:3
评分: (6)
相机:相机信息 Nikon D80
拍摄数据:0.01s F/9 at 18.0 mm ISO100
更多
标签: 风光 丰惠
  胡愈之故居位于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城隍河西岸,为清代早期四合院民居。故居座北朝南,东西宽80米,南北深50米,前后三进,左右二跨。第一进为七间开门楼,第二进为厅堂(早年已毁),第三进为七间开二层正屋。两侧跨院为前后两进楼房,前进七间,后进九间,分别与正屋相通,形成“走马楼”格局。据介绍正屋前西北角两间为胡愈之先生出生地。这一带统称敕五堂,“敕五堂”三字为清状元梁国治所题,意为胡氏先人五次受诏不出仕。 解放后敕五堂曾一度作为上虞县委党校,后来改作工厂,现已废弃不用。我们从北门进院,眼前景象已经显得非常破败。据陪同我们参观的丰惠镇委退休干部、现年已79岁的徐治国老先生介绍,故居的修缮工作已经列入当地政府的计划,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焕然一新的胡愈之故居,这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胡愈之(1896-1986年)笔名伏生。浙江上虞人。1911年入绍兴府中学堂学习,1914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练习生。“五四”运动时,在《东方杂志》连续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积极参与创建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1920年和郑振择、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5年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E·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38年在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著有《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等。

  评论  

陶然居 
查看 陶然居 的作品集
查看 陶然居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7-05-06 20:40

又是一处具有厉史价值的地方

有用[0]    没用[0]
玲珑心 
查看 玲珑心 的作品集
查看 玲珑心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7-05-06 21:06

沧桑而厚重

有用[0]    没用[0]
npassenger 
查看 npassenger 的作品集
查看 npassenger 的个人主页
2007-05-06 21:06

故居应该有很多种吧,人生的出发点、衣锦还乡的落脚点、或者只是暂时的停留(例如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庄园)……后来的人从留下的房子遥想主人当年生活的场景,留多多少少的不同感慨。
这张照片上的故居应该是胡愈之的“人生出发点”吧?规整的具有中国式对称美的建筑、欣欣向荣的野草、蜿蜒的石板路、还有投身在墙体上、洒落在草地上的初夏灿烂阳光……温暖的色调却给人衰败的感觉,如果这里人声鼎沸、如果这里的草地垦为菜园、如果草地上撑起晾衣架,一切都会不同罢。可是,主人已远去多年。
这张照片质地清晰、结构完美,色彩明快,最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了故居的独特感觉,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徜徉其间。

有用[0]    没用[0]

您想要发表评论吗?

注册 成为会员,或 登录(如果您已经是注册会员)。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