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光
丰惠
胡愈之故居位于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城隍河西岸,为清代早期四合院民居。故居座北朝南,东西宽80米,南北深50米,前后三进,左右二跨。第一进为七间开门楼,第二进为厅堂(早年已毁),第三进为七间开二层正屋。两侧跨院为前后两进楼房,前进七间,后进九间,分别与正屋相通,形成“走马楼”格局。据介绍正屋前西北角两间为胡愈之先生出生地。这一带统称敕五堂,“敕五堂”三字为清状元梁国治所题,意为胡氏先人五次受诏不出仕。 解放后敕五堂曾一度作为上虞县委党校,后来改作工厂,现已废弃不用。我们从北门进院,眼前景象已经显得非常破败。据陪同我们参观的丰惠镇委退休干部、现年已79岁的徐治国老先生介绍,故居的修缮工作已经列入当地政府的计划,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焕然一新的胡愈之故居,这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胡愈之(1896-1986年)笔名伏生。浙江上虞人。1911年入绍兴府中学堂学习,1914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练习生。“五四”运动时,在《东方杂志》连续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积极参与创建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1920年和郑振择、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择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后被迫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初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了《莫斯科印象记》。“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5年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编译出版了E·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38年在武汉主管抗日宣传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著有《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