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保护建筑
俄罗斯风格
大直街
南岗区
折中主义风格
我的博客:http://blog.daqi.com/fengyu/
白马入芦花
博客主人:冯羽
简介:
哈尔滨人。在新闻媒体做事,应了红楼梦中一句话: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回首间,发现博客这玩艺,想摆个地摊儿,都是针头线脑碎布片,看能不能给自己缝件马甲。
给我留言
--
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独家)
点击(2084) 评论(2) 类别(哈埠老建筑) 发表于2006-03-19 00:47:20
如同艺术其他领域一样,建筑世界里也有各种风格兼收并蓄的现象。在一座建筑上既有古希腊的山花,又有古罗马的柱式;既有拜占庭式的穹隆,也有洛可可的装饰。这样的建筑我们称它为“折中主义建筑”。
折中主义建筑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思潮,他的创作思想是想弥补所谓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只要能表现美感,可以不受任何风格的束缚,自由组合各种建筑样式,随意拼凑不同流派的装饰纹样,形成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的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就是经典的折中主义建筑。建于1911年,1919、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有人说该建筑是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建的,不知资料来源何处?我没有找到1911年中东铁路俱乐部的老照片,不了解两次扩建前的原貌。但,就目前的建筑与莫斯科大剧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建于1776年的莫斯科大剧院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8根高15米的古希腊爱奥尼亚式圆柱,巨大的浮雕三花,使大剧院显得雄伟壮丽。在我市不难找到的莫斯科大剧院的影子,那就是坐落在中山路上的工人文化宫。而哈铁文化宫它不受固有法式限制,只注重建筑自身比例均衡,把古希腊建筑的“优美典雅”、古罗马建筑“雄伟壮丽”与超凡脱俗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是一座精美的折中主义建筑。
如果说与莫斯科大剧院相似之处,恐怕体现在剧场和使用功能上。大厅内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柔软的曲面掩饰棱角,装饰图案采用植物图形,流转变幻,不拘一格,天花板上悬挂着大小七个晶体玻璃大吊灯,闪烁着光泽和娇艳的色彩。
建成投入使用后,这里便是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场所。放映电影,欣赏音乐,举办舞会。1936年,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来到哈尔滨,这位世界级的歌唱大师在这里举行了他的独唱音乐会,轰动一时。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东铁路俱乐部由苏联红军接管,成为“苏联红军会馆”。解放后,改为“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
还有一件轶事不能使我忘怀,便是在这座建筑的大厅里曾悬挂许多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其中有一幅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相传是列宾的学生按原作临摹的,成为当时本埠画家学习西洋画的范本。在文学上突出“高、大、全”,油画表现“红、光、亮”的“文革”年代,这张被转入“地下”的名作,使多少画家和艺徒私下寻门拜访,视如列宾真迹一般。它坚定了哈埠画家追求“真善美”的信念。流年似水,也不知这幅画后来命运如何?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