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作品   > 夜景
 
 
  慈城古镇 摄影 杨公堤
 
© 杨公堤. 版权所有.

慈城古镇

 
纠错/违规及不良内容举报
摄影:杨公堤 查看 杨公堤 的作品集
于 2007-08-15 16:26 上传
浏览:285
评论:3
评分: (9)
相机:相机信息 Sony Cyber-shot DSC-P72
标签: 杨公堤
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评论  

小提琴情人 
查看 小提琴情人 的作品集
查看 小提琴情人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7-08-15 16:52

首席十分欣赏!........


杨公堤 的回复 2007-08-15 19:42
谢谢
有用[0]    没用[0]
丙戌八月 
查看 丙戌八月 的作品集
查看 丙戌八月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7-08-15 16:59

好纪实,好描述,光影漂亮,片质清晰。欣赏!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要政府重视,要立法保护!


杨公堤 的回复 2007-08-15 19:43
谢谢
有用[0]    没用[0]
鹿山老人 
查看 鹿山老人 的作品集
查看 鹿山老人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7-08-15 20:12

好拍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政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更要落实到位。冯老的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了不起。他唤起民众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政府的重视。


杨公堤 的回复 2007-08-15 21:14
谢谢
有用[0]    没用[0]

您想要发表评论吗?

注册 成为会员,或 登录(如果您已经是注册会员)。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