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俗
纪实
3月28日,7点起床,7点30分吃早餐,西林县文明办公室副主任周顺彬陪同下,前往马蚌乡那岩屯。从县城到那岩屯需要2个多小时,到那岩屯小学时已是11点30分,下车来环顾四周,那岩村居民分散在几个小山头上,“干栏式”木楼瓦房,一座座木楼掩映于蓊蓊郁郁的绿树之中,整个寨子显得古朴而恬静。
那岩村小学门前有几棵树,由于没有水泥硬化,灰尘漫漫,几个小女孩在树下,眼神充满好奇,其中一个女孩背着一个小男孩,没有一丝笑容,苦涩地看着我们,乡宣委小韦倒是很热情,换上壮族民族服装,手拿一部小数码相机拍来拍去。第一个拍摄点是一户三层壮族木吊脚楼,女主人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拿出自种的水果招待我们。接下来拍壮家古木楼的织布和壮家女孩做针线活儿的照片。壮家女子在阁楼上晒玉米的情景我一次性拍了数十张。午餐是村主任家里吃的,壮家特制的竹笋,因为不加盐巴,所以显得无味,据村主任介绍说,竹笋这道菜不加盐巴吃,主要是解决在野外干农活时尽量减少喝水。原来这是壮族人的特色菜呀。村主任还拿出自酿的米酒给我们喝,由于下午还要拍摄,只喝了几口就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热情。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广铭还拍摄吃饭的全过程。在村主任的木楼上,望着寨子里古树,大叶榕、小叶榕等就有80多株,树龄可能上200多年,这些老树盘根错节,树冠形如车盖,遮天蔽日,有的大树紧紧相拥相抱,像一对对情深意笃的恋人,在这古朴而恬静古壮族寨子里享受一番爱与情的轮回。还有两棵树相距3、4米远,树冠和枝干相向缠在一起,形成一道“树门”和一对“夫妻树”,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一个年轻姑娘抱着箩筐从阁楼走来,在逆光下非常好看,我抓拍数张。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又回到了村小学门前那几棵树旁,村小学生正在做游戏,刚从县教育局分配下的女老师正在跟学生做老“鹰抓小鸡”游戏,尽管地面上灰尘漫漫,但学生还是高兴彩烈,远方的壮族阁楼,寨子的小狗,构成那岩村特有壮族古朴而恬静,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与落后,自乐与无奈的现实。我抓拍了村童“老鹰抓小鸡”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情景。旁晚时分,我们准备回县城了,那岩村特有的壮族古朴木楼映在一片霞光之中,非常透彻,光影分明,我这时才注意到,木楼的柱子、板墙、走廊上的栏杆全部是用松木建造。据屯上的老人介绍,造这样一栋木楼要用上近百根大小的柱子,且全是用笔直而高大的松树“去外皮层留树心”经过浸泡几个月才拿来用,故这些柱子根本不生蛀虫,可以经受上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每一座木楼几乎都是分成三层,第一层称地楼,主要是关家禽家畜之用的;第二层是人居住,分为正正厅(客厅)、卧室、厨房、走廊(即阳台)等几部分;第三层主要堆放粮食和杂物等。那岩屯的每座木楼都是盖瓦在,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瓦片布满鲜绿的苔藓。望着寨子里古树,那岩屯壮族古朴的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木楼建筑,能把人的思绪牵引到远古,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西林县还是很重视那岩屯壮族古朴木楼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据说,西林县文明办公室副主任周顺彬就是热心人之一,在马蚌乡担任宣委时就关注那岩屯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一些新闻媒体也深入所在地挖掘民俗史料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由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种原因,村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是很高,屯里有些人开始修建水泥住房,改变壮族古木楼建筑结构群。如果不综合开发和保护,不远的将来,那岩屯壮族古木楼建筑群,就会荡然无存,这决不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