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实
庐山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陈寅恪先生生于素以气节见称于世的义宁陈家。曾祖琢如,“以能医名”,有江西隐君子称,“系出江州,世所称义门陈氏者也”。祖父宝箴,字右铭,咸丰之世,“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后交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极相倾服,许为孤忠闳识”。曾国藩以海内奇士目之,赠联:“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在湖南巡抚任上,右铭公力行新法,未三年而湖南大治。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末“四公子”之一,佐其父右铭公推行新法,卒兴湖南。“戊戌政变,一并革职。后虽复原官,迄清之末,未尝一出。然以吏能廉洁及气节文章,颇负重名于当代”。“七七事变”后,日本军侵占北平,散原老人终日忧愤,拒不食药而死。先生父祖均以身殉国,民族大义凛然。诚如吴雨僧先生所言:“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
陈寅恪先生幼时在家塾读书,对《说文》及高邮王氏父子之学,极用苦功,并习日文。长入家办学堂,“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十三岁,随兄师曾(衡恪)至滬,东渡日本留学,后因病归国,考入上海复旦公学。毕业后赴德,近二十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先后入柏林、苏黎士、巴黎、哈佛等大学勤苦攻读梵文、巴利文及其他东方语言文字数十种,独步成绝学。1925年归国,次年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后任清华大学文史哲三系合聘教授,授“佛经翻译文学”及与西北史地、中国中古文史哲学相关诸课程。“七七事变”后离京,飘泊西南天地之间,图籍散失,备尝艰厄,于忧患疾病之中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困顿,遭际艰辛,卒丧双目,作诗有“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弹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沾衣”句,乃纪实也。1946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同时修改《元白诗笺证稿》诸篇。1948年移居岭南,任岭南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历史、中文系教授,1958年后被迫停止授课。晚年膑足,仍以惊天地、泣鬼神精神撰《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将论文结集为《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阐扬学术独立自由之旨。文革中惨遭迫害,预作挽夫人唐晓莹(筼赏)联:“涕泣对牛衣,冊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令人不忍卒读。1969年10月7日含恨辞世。
图为陈寅恪、唐晓莹夫妇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