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泉州清真寺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简称清真寺,又名清净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国设拉子城(今伊朗南海岸)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修扩建。据中文石碑记,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两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
寺门南向,临街,通高约13米,宽6.6米,用花岗石和辉绿石砌成,分外中里3层,外中层上部均用辉绿石作圆形穹顶尖拱门,里层上部作白色圆穹顶。顶部望月楼和塔,早已倒塌。现存月台,为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封斋、启斋日期之用。台3面筑“回”字形垛子,颇显威严。祝圣亭在寺门东侧,只存台基。亭壁刻有元至正十年吴鉴、明万历三十七年李光缙撰重修碑记。奉天台在寺门西侧,东西长24.6米,南北宽24.3米,仅存墙体部分,但大量文物仍保存下来。东墙壁有一尖顶拱型正门,门楣上方刻古阿拉伯文《古兰经》句,西墙中部向外突出一讲经坛,坛正中一尖拱型大壁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均镶嵌古阿拉伯文《古兰经》句石刻,保存完好。明善堂,原址已废弃,现为两进式,砖木结构,是穆斯林的礼拜堂。
寺内保存明永乐五年(1407年)所颁保护清真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一方。
清真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三大教寺之一,是泉州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是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