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作品   > 建筑
 
 
  美丽的北京,美丽的天安门 摄影 燕山飞扬
 
© 燕山飞扬. 版权所有.

美丽的北京,美丽的天安门

 
纠错/违规及不良内容举报
摄影:燕山飞扬 查看 燕山飞扬 的作品集
于 2008-11-06 11:50 上传
浏览:1880
评论:2
评分: (3)
相机:<Digimax S600 / Kenox S600 / Digimax Cyber 630>
拍摄数据:1/1000s F/3 at 7.2 mm ISO50
更多
标签: 历史保护建筑 民族风格 北京风光
  天安门城楼(The Tian'anmen Rostrum)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天安门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千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城楼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明、清五百年间,国家有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前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广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和集会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式均是国家领导人检阅仪仗队及游行队伍的场所。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次修缮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

  评论  

征程 
查看 征程 的作品集
查看 征程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8-11-06 19:14

经典的角度,拍摄非常漂亮!

有用[0]    没用[0]
燕山飞扬 
查看 燕山飞扬 的作品集
查看 燕山飞扬 的个人主页
2009-01-25 12:18

  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明时称“承天门”,但挂的却是“承天之门”匾额。顺治八年更名后,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汉文“天安门”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满清以“化外之族”入主中原,为了长期统治,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作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满清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统治的“长治久安”。如将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思想,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寓意。此外,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也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在封建帝制时代,天安门是京城最高的建筑,通高九丈九尺,“九”为至阳之数,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再加上正脊的鸱吻,天安门通高33.87米。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色彩浓郁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城台用每块48斤重的大城砖筑成,建在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近五尺(1.59米)。整个城台通高三丈九尺,亦含“九”之数,合13米。城台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其余四门两两对称,依次减小。城台之上是巍峨的城楼,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乃是取“九五”之数,以应《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帝的至尊地位。城楼正面有36扇朱红菱花格门窗,城搂基座周围有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的汉白玉栏杆、栏板。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通天圆柱排列整齐,柱顶上为绘着烫金双龙合玺彩锦的梁枋和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一个450公斤的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其北面依次是端门、午门,南面依次是大明门(大清门)、正阳门,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自皇宫正门的午门直通国门大明门(大清门)。午门至天安门的御道及院落两侧,依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东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西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天安门至大明门(大清门)的御道两侧为千步廊,与长安左右门之间的东西向天街——“长安街”一起,围成一个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广场外围为衙署,按东文西武排建。

  一枕碧流的外金水河横卧天安门前,桥上架着五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微拱,桥身如虹。桥南东西两侧,矗立一对汉白玉华表和一对石狮,华表龙盘云绕,极富气势,石狮威武庄严。

  作为皇城正门,天安门地位至尊无上,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封建等级制度。天安门城台下中间的券门,位于皇城中轴线上,只有皇帝及新婚皇后入宫时才可以由此出入。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皇登基、皇帝大婚的必经之路,是皇帝每年到坛庙祭天祭地祭祖先的必经之路,也是“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等活动的场所。皇帝御驾亲征和大将出征时,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凯旋归来“献俘”、“受俘”,也都要启用天安门。外金水河上中间那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其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桥,只许三品以上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另外还有两座普通浮雕石桥桥,分别在太庙和社稷坛门口,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桥”。天安门周边是拒黎民于千里之外的禁区,普通百姓就算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论。

  “金凤颁诏”是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颁诏仪式。仪式隆重繁琐,工部要预先在天安门正中垛口设置备有黄案的宣诏台,并准备好“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奉诏官(捧接诏书的官员)和宣诏员(宣读诏书的官员)身着官服恭候。皇帝在诏书上盖御玺后,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太和殿,暂放于午门外龙亭,然后在鼓乐仪仗的引导下抬到天安门城楼,放在宣诏台的黄案上。宣诏官登台面西而立,宣读诏书。此时在天安门下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和耆老按官位序列依次面北而行三跪九叩大礼。读完诏书,奉诏官把诏书卷起,衔在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彩绳悬吊“金凤”自天安门垛口正中徐徐放下。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等在城楼下,接住“金凤”嘴中的诏书,此举称“云盘接诏”。诏书被置于天安门前的龙亭,然后在黄盖、仪仗、鼓乐的前导下,浩浩荡荡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礼部尚书早已经长安左门回到衙署门前跪迎诏书,行三跪九叩礼。随后,再在黄纸上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天安门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

有用[0]    没用[0]

您想要发表评论吗?

注册 成为会员,或 登录(如果您已经是注册会员)。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