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Nphoto.net
  作品   > 昆虫
 
 
  捕蝉记(郑玉党) 摄影 采菊老人
 
© 采菊老人. 版权所有.

捕蝉记(郑玉党)

 
纠错/违规及不良内容举报
摄影:采菊老人 查看 采菊老人 的作品集
于 2009-08-14 13:20 上传
浏览:301
评论:5
评分: (6)
相机:相机信息 Nikon D90
拍摄数据:0.01s F/8 at 200.0 mm ISO200
更多
标签: 小生灵 其它 自然
在童年的记忆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捕蝉了。
“蝉”,俗称“知了”。 “知了”出土后,喜欢爬树,需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蜕变,所以大家叫它“知了猴”。
蝉的品种繁多,世界各地都有。它是一种多年生昆虫,有三五年的,有十几年的。当地的老人说,“蝉生三年出土”。小时候做过试验,差不多。据说,美洲有一种蝉,在地下要活17年,是躲避天敌的自然选择。
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很多东西都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蝉的文化当然也不少。有众所周知的螳螂捕蝉、金蝉脱壳、噤若寒蝉,也有鲜为人知的蝉的“五德”,曰:“头上有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信”。因此,古今的文人常以蝉自命清高,以蝉谈兵说计,以蝉悲天悯人。
我是俗人,食五谷,吃杂粮,没打算成仙了道,所以就与乡亲一块儿捕蝉,一块儿食蝉,作为开荤的牙祭,也留下了快乐的童年。
蝉在入夏出土,夏至后的一段时间达到高峰。当地有谚:“打完场,垛完垛,‘知了猴’出来一大撂!”
傍晚时分,房前屋后,池塘边,马路旁,到处都是捕蝉的乡亲。男女老少,低着头,猫着腰,端着煤油灯,打着手电筒……碰面的“问候”就是:“逮到几个啦?”回答时,有的兴奋,有的叹惜,不过多多少少总会有所收获的。
抓“知了猴”的办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挖”、“找”、“听”、“挑”。
“知了猴”从土里钻出来,全靠前面的两个大爪向上打洞。“知了猴”的洞,我们最先看到的只有芝麻大小。之后会逐渐扩大,黄豆大小……玉米大小……等到食指大小,便可以从土里钻出来了。在这个阶段,我们会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把它“挖”出来。假如没带铲子,也可以用树枝或手指把它钓出来,不过那需要耐心和功夫。为了增强搜索的效果,可以事先把地面扫扫干净,这样更容易早发现,早下手。也有人拿铁锹将地面铲去一层,虽然收益很好,但会有好多“知了猴”被铲成两段,更有竭泽而渔之嫌,所以不多用,大家也很不齿。
“知了猴”从土里钻出来之后,会以最快的速度爬到附近的大树或者篱笆上进行蜕变。假如看到新鲜的洞穴,便可以跟“踪”追“迹”在附近的地面或者树杆上寻找。听到附近的篱笆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也可以根据声音的方位将它“捉拿归案”。
夜深后,“知了猴”会爬得很高,这就要带根杆子,把准备蜕变、正在蜕变、或者刚刚蜕变的挑下树来。天一亮,完成蜕变的知了会逐渐变黑、发硬,可以振翅高飞了。变黑的知了不好逮,也不好吃。所以,凌晨时分是挑“白知了”(刚刚蜕变的蝉)的最佳时机,鲜嫩的“白知了”也正是食用的上品。
那时的农村,一年到头吃不到两次肉,“知了猴”便是上苍赐予的最好的食品了。大家把逮到的“知了猴”、“白知了”放进盐坛子或者盐水中淹制,第二天早上在鏊子上一煎,便是一道香脆可口的美味。那时,一般的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僧多粥少,捕的多时,可以分到十来个,少的时候,只能分得一两个,大人舍不得吃,孩子们便能多得一两个。物以稀贵,吃的时候也格外仔细,首先吃头,再是爪子、翅膀,而后是腹部,最后才是胸部的那块精肉……
蝉蜕入药,收购站也有收购。不过蝉蜕很轻,一斤要一千多个吧。对于农民的孩子,大家便把攒蝉蜕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即便在上学路上,都会留心拣几个蝉蜕……
尽管乡亲们设计了天罗地网,其它的天敌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漏网的“知了”还是成千上万,抓“知了”也就成为孩子们重要的署期活动。
抓知了的办法也很多:最常见的是“粘”、“掇”、“火”。 知了的成虫乡亲们一般不吃,基本上都是为鸡鸭开荤,作家禽的饲料。
“粘”,就是拿面筋粘。抓一把白面,用水洗成面筋,或者取一把麦子,在嘴里咀嚼成面筋,放在杆子的顶端,然后悄悄地粘到知了的翼上,在它的屁股是轻轻地一顶,受惊的知了便被牢牢地挂在杆子上了。粘知了是最简单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掇”的工艺比较复杂。他一般取一根比较结实的高粱杆,把最上面一节的篾均匀地剥开,将瓤取出,然后找一些细藤把它编织成一个漏斗状的器具,“掇子”便做成了。使用时,将“掇子”悄悄地伸到“知了”的下方,然后向上一掇,知了便陷进漏斗无法脱身。这种办法比较麻烦,使用起来也比较复杂,效率也不高,所以应用的不是太多。
最简单的办法是天黑后在大树下点一堆篝火,然后不停地摇晃树干,受惊的知了便从树上飞下,噼里啪啦地扑向篝火。孩子们只需在篝火前拣起知了,摘去翅膀,放到预先准备的器皿中即可。有时,伙伴们一次可以逮到一脸盆或者半水桶。这种办法效率最高,不过对知了的种群破坏性也最大,我没有参与过。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乡亲们每年都在捕蝉,树上的知了每年都会叫个不停,抑或是生命的宣言,或是爱情的高歌,从没有停息……这,就是自然,就是自然的选择。
愿我们的世界永远那么美,愿地球上的生物永远生生不息。

  评论  

爱荔轩 
查看 爱荔轩 的作品集
查看 爱荔轩 的个人主页
2009-08-14 13:27

首席欣赏

有用[0]    没用[0]
小土堆儿 
查看 小土堆儿 的作品集
查看 小土堆儿 的个人主页
2009-08-14 18:54

糊了

有用[0]    没用[0]
门鼻儿 
查看 门鼻儿 的作品集
查看 门鼻儿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9-08-14 23:05

好文章,精彩拍摄!

有用[0]    没用[0]
峡山 
查看 峡山 的作品集
查看 峡山 的个人主页
已评分 2009-08-15 08:00

好拍摄。欣赏!

有用[0]    没用[0]
参宿七 
查看 参宿七 的作品集
查看 参宿七 的个人主页
2009-08-17 01:50

欣赏。

有用[0]    没用[0]

您想要发表评论吗?

注册 成为会员,或 登录(如果您已经是注册会员)。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