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纪实 |
|
|
|
|
|
|
|
|
青海湟中大源乡
|
|
摄影:江河源 
于 2025-02-16 10:08 上传
|
浏览:26
评论:5
评分:
(6)
|
|
角色扮相:青海高跷的表演者通常会扮成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角色,以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的脸谱为标准,扮相俏丽逼真,服饰色彩鲜艳。
表演方式:表演通常在街道、广场等开阔场地进行。有 “踩街” 和 “撂场” 两种形式,“踩街” 时,高跷队伍排成纵队,在锣鼓的伴奏下沿街行进,边走边表演简单的动作;“撂场” 则是在特定的场地停下来,进行较为集中的表演,包括集体表演的 “大场” 和两三人表演的 “小场”。
特点
高度较高: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的高跷低为 0.5 米,高为 3.5 米,若再加上踩高跷人的身高,可达 5 米之高,高高在上,有鹤立鸡群之威。
参与人员广泛:踩高跷的人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有 6、70 岁的老人,也有在校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公务人员、个体商户等,成员成分复杂,但都出于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和传承。
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的高跷据考证已有 600 年的历史,承载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技艺与娱乐性结合:表演时,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在高跷上完成各种动作,如行走、跳跃、转身等,既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为观众带来欢乐